塑造有品味、有深度、有文化内涵的精品景观

促进风景园林绿化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To promote the rapid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greening industry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交流    人口老龄化视角下城市公园设计的对策
创建时间:2020-07-01 14:34

人口老龄化视角下城市公园设计的对策

人口老龄化视角下城市公园设计的对策

                                长春市绿化管理处    王心宇

 摘要:以东北地区各城市为例,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具有代表性的老龄化主题类公园进行实地调查,从老年人对城市公园植物景观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老年人关于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的普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已于2003年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多方面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老年人对晚年精神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尽管人们早已关注此类问题,但有关这方面的具体措施力度始终不够。老龄化城市公园设计相对滞后也是其中问题之一。因此,研究老龄化城市公园设计以及运用相应的理论分析老龄化园林景观,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设计者以老年人群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特殊需求为出发点,探讨目前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老龄化社会转型趋势对城市公园建设的影响,从而平稳地实现人口老龄化过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目前中国社会老龄化社会为视角,以城市公园设计及建设作为研究的对象,探求适合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城市公园设计方案。经过对一定数量和具有代表性的老年人群体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当前老年群体对公园设计提出的各种要求并进行整合研究。以现代公园设计基本原则为依托,在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基础上融入人口老龄化因素,在植物景观配置方面和公园基础设施方面着重研究,力求弥补目前城市公园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城市公园建设发展提供可靠参考。

老龄化人群植物景观需求调查

老龄化人群喜欢的树种种类落叶阔叶树种为主,常绿针叶植物相结合。 杨柳科、榆科、蔷薇科、木樨科植物在景观方面应用普遍,松科柏科植物相陪衬,经过实际调查,并经过记录得到如下结果:

杨柳科植物:

大青杨、小青杨银中杨、 新疆杨加拿大杨小叶杨山杨垂柳绦柳、

旱柳、龙爪柳

榆科植物

黄榆刺榆白榆垂榆

蔷薇科植物:

京桃李子山樱花楸山杏黄刺玫榆叶梅珍珠梅珍珠绣线菊山樱桃金山绣线菊金焰绣线菊

木樨科植物:

连翘小叶丁香紫丁香、水蜡

松科柏科植物:

黑松樟子松红松红皮云杉臭冷杉黄花落叶松杜松

长白侧柏(朝鲜侧柏)丹东桧柏砂地柏(叉子圆柏)铺地柏(爬地柏)

其他植物:

银杏、天女木兰蒙桑(桑树)刺槐紫穗槐 紫椴蒙古栎灯台树

锦带花红瑞木文冠果火炬树梓树梧桐木槿桃叶卫矛朝鲜黄杨

3  利用树种多样性构成老龄化城市公园的作用

3.1 植物景观的功能和特征

植物的生态功能、美化功能、文化功能[1]。植物景观的时间性和变化性、植物景象的多样、植物景观的亲和力、植物体可发出声音、一些植物可散发气味、植物景观能提供野趣[2]

3.2老龄化公园植物景观的配置原则

何一个环境内的植物景观营造都离不开最基础的植物配置原则,正如哲学中的一般与具体一样,植物景观设计应当在以基础性的植物配置原则为设计的出发点,然后结合设计景观的具体立地条件和周围环境,依次针对性的选用最科学的植物配置的方式,这样才能创造出最合理的植物景观,这样的植物景观也才能达到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3]。对于老龄化城市公园植物配置的原则,作为园林设计者来说,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老年人自身特征出发,二是从植物配置本身出发[4]

4 当前城市公园设计存在的弊端及解决对策

4.1  缺乏可介入绿地系统

 人类对绿色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在混凝土丛生的喧嚣城市。而老年人有大部分的闲暇时间,需要一个绿色、宁静的场地去晨练、溜鸟、呼吸新鲜空气或与他人交流。而目前城市公园建设中大块绿地基本是不可介入的,每个公园大面积草坪前都会设置禁止踩踏的警示标志,将人与绿地分割开来,只能远观不可进入,因而人们对绿地的向往就停留在视觉角度,使绿色缺乏亲和力。

解决此问题,可以从老年人心理出发。由于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变化,对小空间会产生特别的喜好。小规模、可介入绿地系统建设可以迎合老年人这种心理,既可以满足他们对亲和绿地的向往,同时对于绿地养护也是极为方便实用的。例如,在现代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可以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或几个相对封闭又允许进入的小型草地,配备适于老年人活动的基础设施,让他们在草地上可以进行休闲娱乐活动[5]。这样既满足了老年人亲近自然的心理,又避免行走在硬质铺装上的劳累和单调。

4.2  城市公园选址远离老年人居住地

目前城市公园设计选址具有一定局限性。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建成区初期规划缺乏对公园建设的考虑形成的。新建公园一般只能选择城市周边位置或邻水位置。这一问题可以结合地产开发同时建设小规模居民区游园解决。居民区游园的面积随居住区人口数量而定,宜在5—10公顷之间,最小规模不低于1 公顷,服务半径0.5-1.0公里。小区游园是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面积在0.5公顷左右,服务半径0.3-0.5公里。据了解,不少老人一天要去居住区内的小游园或组团绿地里三、四次,到居住区公园(距家1公里左右)几天一次,而到附近的区公园(距家3公里左右),则一年不过三、四次[6]。因此,老年人更需要距家近,步行3—5分钟就可到达的小游园或组团绿地,就近休憩和锻炼。同时,大型城市公园在设计选址过程中也应尽量辐射周边老年人集中的居民区。

4.3  医疗保健、急救设施不健全,缺乏管理

虽然多数城市公园具有卫生站、门诊所等,却普遍存在设备简陋,医护人员良莠不齐,使需要就诊的游人得不到及时服务。而就城市公园建设而言,医疗保健、急救设施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在游人出现意外情况时起到至关重要的生命保障作用。老人们体质较弱,身体经常出现一些小毛病,甚至有些老年人容易患心脑血管等急性疾病。老人们在游园时一旦诱发急性疾病,来不及前往距离较远的大医院就医,生命就只能依托公园内的急救人员和机构。提高城市公园医疗机构人员业务素质,升级医疗设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4.4  基础服务设施单一,提供精神服务的设施较少

目前城市公园休闲娱乐设施基本限于一些园林小品、健身器材等。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并不是体弱多病的代名词,年轻老年人(60—73岁)大部分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甚至一些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依旧精神矍铄,他们仍然为社会发挥余热。老人离职后,闲暇时间显著增加,可以做在岗时不能做的许多事,生活应该更加丰富多彩。由于整个社会对老年精神服务意识匮乏,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单一,甚而产生“老而无用”心理。尤其是年轻老年人,离职往往带来身、心、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他们需要与同龄人交往、交流与慰籍,更迫切需要公共休闲区域为他们提供诸文化娱乐活动设施。目前能为老年人提供书报阅览、书画、文娱、茶座等的精神服务设施的城市公园很少,使大部分老人对这种服务望尘莫及。

5  对老龄化城市公园设计、建设的建议

5. 1 老龄化公园基础设施无障碍性

 老年人群体在身体机能和行动方面与年轻人是有区别的。现代城市公园设计中无障碍服务设施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公园出口以方便老年人出入为前提,洗手间等服务设施应设置老年人专用位置等,同时考虑停电、供水压力不足因素,还有不可预见性的火灾、地震等。另外,从人性化服务方面考虑,距地面越高,对老年人活动越不易。所以,有必要把无障碍服务设施的位置选择比较平坦地势。
   5. 2 植物景观设计要科学、合理并具有地方特色

东北地区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性明显,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利用多样的植物建造群落完整、功能齐全的植物景观。注重针、阔、乔、灌、花、草、藤相结合的植物景观相结合,在利用丰富的外来植物进行造景的同时应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的景观功能,避免植物景观单一性造成的审美疲劳。

植物景观要体现老龄人的特点,要考虑平面、立面、色彩效果,还要考虑景观设计是否合理,是否会给人们带来不便和不安全。应做到以人为本,研究当地的人文历史、植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景观功能,根据植物景观所处的环境和要发挥的作用,应用合理的植物造景理论创造具有地方性、合理性、科学性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景观[7]

在老年人活动区域,尽量减少多刺植物的配置,如刺玫、树锦鸡等,以免由于老年人活动受限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还应考虑植物高度对老年人活动形成的障碍,增添人文关怀因素。

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调查,在人口老龄化视角下的城市公园设计应在遵循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大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老龄化因素,在基础设施设计及景观配置时加强服务性和无障碍性,从而增添景观设计中的人文关怀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千华. 城市公园设计中应老龄化因素[J]吉林绿化, 2006,(06).

[2] 商大梅. 现代园林设计[J]. 江苏林业科技, 2005,(01)

[3]胡海平. 公园建设中基础设施应用[J]. 广西农业科技, 2007,(02)

[4]王选力. 江苏绿化科技植物选材[J]绿色科技, 2004,(01).

[5] 孟清丽. 园林绿化运用植物应突出多样性[J]. 长春大学学报, 2003,(02).

[6]顾红. 现代公园设计理念[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

[7]尹大文. 湖北基础建设[J]湖北林业科技, 2006,(02).